宜兴教育云

湖父实验学校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教学设计>内容详情

教学设计——《社会生活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23-11-20 08:40 发布单位: 宜兴市湖父实验学校 浏览量: 8049 【公开】

  湖㳇实验学校     高霞

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的第19课,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民生方面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表述。教材分两部分对中国的民生发展进行具体介绍:第一目日常生活的变化,从百姓的衣食住行上看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进步;第二目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硬件上的腾飞。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通信、交通,都是我们、也是学生们身边的事物。

本课周遭习为为常的事物、环境入手,与它们的过去对比,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也更富有感知和表达能力;同时,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历史学科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本课内容又极具现实和生活化,所以认知起来会更有代入感和生活感。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认识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教学准备:有关宜兴城市、人居宣传的视频;宜兴常见公共场所的变化照片;PPT

 

教法

教师在讲述本课前,可事先让同学们在家做一番调查:让学生向自己的父母辈、爷爷辈分别了解他们的小时候日常,既增进家庭了解,让学生理解感恩长辈,也能从三代看家庭变迁的缩影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课堂上,最好让他们把搜集到粮票、布票、油票等,或者是家庭相册,进行展示,让学生从事实和同伴讲述中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从“变迁”一词进行破题,点明本课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变化,探寻产生变化的原因。

     我们的祖国疆域很大,有960万平方公里,相比与它,我们的家乡——2000平方公里的宜兴很小。然而在旅游名片上,它有着特别大气的称呼——中国宜兴。可见,宜兴虽小,也可从中窥见中国面貌之一二。尤其是我们可以从家乡宜兴的变化来看中国的变迁。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家乡宜兴的变化是中国变迁的缩影,从小可见大。培养联系和比较的历史思维方法。)

 

第一部分:教师展示

(使用PPT展示照片)

(5`8F9CJ06TT{@%GSK[RI90
图片1:建国初的北京。

讲解时涉及的点:1、没有找到建国初宜兴城、生活的照片,说明拍照稀少而珍贵;2、在当时中国先进的低空航拍技术;3、人们的出行方式以走路、自行车为主,北京街头的娱乐方式传统--武术表演、戏班。

 

1686982416033
图片2:七八十年代的宜兴。

选取体育馆、宜兴中学、县政府招待所、蛟桥河旧貌照片这些建筑都是宜兴人熟悉的地方。讲解时引导学生概括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符合时代需要、与现在比有的落后破旧感。

1686982454060
图片3:身边的宜兴建筑。

选取体育馆、宜兴中学、宜兴大酒店(原身就是县招待所)、蛟桥河商业步行街的现状照片。这些地点是与图二地点一致

讲解时也将旧貌与现状照片放在同一页面,进行对比。也同样引导学生讲讲看到现状照片的感受。

设计意图:选取宜兴人都熟悉且同一建筑在不同时期的样貌,以熟悉的陌生感牵动学生认知、对比的兴趣,从而进行比较学习

 

课堂上,教师将新中国成立前、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城市生活内容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更是以宜兴的公共娱乐建筑(酒店、体育场、商业街)的直观变化做比。让学生深切感受的几十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国家的认同。

 

图片展示、解说后,教师提出层进式问题:1.哪一时期开始,城市变化日新月异?2.城市建设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生活的?

设计意图:细化的历史问题,强化学生的感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同时也推进思考变化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问题1,学生基本可以异口同声的解答。

有了实物照片的引导,学生对问题2的思考回答会比较踊跃,教师选取学生有方向、有新意的回答,进行点评、整理。让学生加深认识:城市的变化来自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甚至是教育文化上的提高带动的审美变化。

 

第二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展示

由上推进到问题3时,由于题目较为宽泛,教师进行具化设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可运用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

T98Q`30]C[M3LHTBFQHY](B
设计意图:细化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有方向。围绕自己家庭活动的分享,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讨论结束,选取3组的小组代表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资料,分享自己家三代的“节假日”。

针对小组展示出的丰富素材,班级里讨论在这一主题之下,3个小组展示内容的共性。(爷爷那代人的节假日是劳动的辛苦,他们小时候就是家里生活的“小大人”,是不输于大人的能干;爸爸那代人节假日没有生活上的重担,但是休闲娱乐方式比起现在要简单,大人也很少有时间陪伴;我们这代人有着丰富的娱乐休闲资源,并且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同时时间总是被安排,会有兴趣班之类的学习)

小结:时代有时代的旋律,但在每一代节假日的变化中,看到了更丰富、更注重少年成长的中国普通少年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悄无声息,但是突然回望,八九十年代是一个巨变时期。

 

第三部分:展示总结

回归书本,通过主题词衔接,PPT展示图片,来形象化内容、加深印象。

主题词:衣、食、住、行、旅游、通信。

请学生先阅读课文内容,再个别同学针对主题词板块进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解说。

小结:衣食住行、出行与交流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需求,时间让它们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可以用“变迁”两个字来描述,多么神奇而又令人吃惊! 当我们看到这中沧海桑田的变迁是,不由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呢?

讨论解答问题:产生这些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师生合作解答。

课堂小结祖国强、家乡兴,才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播放视频《宜兴生活》宣传片,再次回到祖国强盛、宜兴美好的现在,提升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设计意图:结合考纲要求,回归书本,对知识进行梳理脉络、以及再认识)

 

布置作业: 《助学读本》第19课单选练习。

 

板书设计:

19、社会生活的变迁

1、建国后

2、改革开放后   衣

                食                      根本原因

                住

                行—旅游—通信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了两个板块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生活中的城市建筑变化;二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变化。第一个板块是以新中国成立前、成立后、改革开放作为顺序进行教学;第二个板块是分别在衣、食、住、行(包括旅行)、通信五个主题词下按改革开放前后作为对比和讲解顺序。结构清晰,课堂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

本课内容量虽然少,但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会更丰富,因此在选取素材时侧重选取学生熟悉的家乡进行认知。课堂素材的形式多样,比较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厚厚的家庭老相册,素材量大且充满同伴间的交流,课堂氛围就比较活跃。

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但本课在教学探究中调动和把握学生的热情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堂前学生的素材搜集上,教师的指导工作还有所欠缺。在上课前的周末时,给了学生对家人进行采访年少生活的调查。但是当时任务的布置没有具体到小组、到人的安排,又是口头布置,所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参与度不高。其次,布置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具体情况,给与的题材太过宽泛,没有细化,有的学生就觉得无从下手。可以尝试设计好调查表,安排好学生向家人采访的问题,这样更有方向,也能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讨论的环节中,同样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讨论要求的设计可以更具体。比如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带来的实物(包括老照片)中,选取自己最满意的一样进行展开有依据的解说和阐述。这样的讨论会更有目标性和实操性。

    总之,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在兴趣引导加实践可行性上的。我们老师在设计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环节时,就得考虑学生实践的难易程度。遇到简易可行时,学生的尝试会让他们积极努力去完成目标;而宽泛复杂的实践要求,会把许多学生拦在“完成”这一基本目标上。预设问题得一步步深化引导走向课堂目标;而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化,细化,让学生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并能在以后主动运用这样的思维工具去解决相似问题。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