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湖父实验学校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教学设计>内容详情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发布时间: 2023-11-20 08:38 发布单位: 宜兴市湖父实验学校 浏览量: 7212 【公开】


宜兴市湖父实验学校 朱佳音

1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要求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并没有明确要求知道分子、原子的概念,但是要求知道分子与原子的相互关系。


 

2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2课时内容,本部分内容重在揭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实例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通

过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微粒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铺垫。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的,初中生很难有直观感受,加上学生还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因此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分类和变化,他们仍然会感到非常困难。


 

4教学目标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进行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探究“物质种类、性质、分子种类”在化学变化中的改变情况,归纳与理解分子的定义,夯实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探究素养,培养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拼画模型得出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推出原子的定义,加深对化学变化微观本质的理解,发展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4.基于实验现象与证据,围绕“问题或问题串”进行论证,联系新旧知识或证据进行质疑与批判,辩证构建概念模型,达成深度学习。培养敢于论证,勇于质疑的创新意识。


 

5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任务驱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6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和原子,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流程图


7、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过氧化氢和水都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他们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产生兴趣。

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述】过氧化氢与水是不同的物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不一样。

【展示】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氧分子模型。

【讲述】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水,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聚集而成过氧化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当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物质。

Q1】分子有哪些性质?

【思考】你能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说一说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是否改变吗?

Q2】下列模型哪些表示纯净物?

【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

学生倾听

 

 

学生观察

 

学生倾听

 

 

 

 

 

学生思考

代表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

开门见山地将一些分子模型介绍给学生,搭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有效桥梁,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的观点形成学习支架。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重新认识物质的分类,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过渡】物质的种类与分子的种类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种类有关吗?

【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约2mL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3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2)向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振荡,静置,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现象。(3)待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继续滴加3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

Q3】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种类有关吗?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加以说明。

【回顾】水分子、过氧化氢、氧分子模型。

Q4】观察模型,这些分子是单一球体吗?

【展示】氢原子、氧原子模型。

Q5】观察5种模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分子种类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分子由同种或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由2个或2个以上原子构成。

 

 

 

学生实验、观察并思考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解释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种类的关系,在此抽象概念之处设计实验,使知识可视化,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通过观察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关系,还可以促成下一步学生运用模型描述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过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微观上分子到底是如何改变的呢?

【链接】磁力片积木

【活动】以过氧化氢分解为探究对象,2人为一个小组,先拼拆类比模型,后在纸上画出微观过程。

Q61H2O2分子来拼画反应模型是否可行?为什么?

Q7】你能否从微观角度描述化学变化的本质?

Q8】分子和原子有怎样的关系

【讲述】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小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的分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学生动手拼装模型

学生绘制微观过程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交流与表达

 

通过拼画模型得出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发展模型认知、变化观念。

 

启蒙了学生的化学平衡思想,为后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埋下伏笔

 

【过渡】我们已经向微观世界迈入了第一步,现在让我们试试用微观视角来重新看待和分析问题吧!

【任务1】从微观角度描述水沸腾的过程。

【任务2】从微观角度描述电解水的过程。

【任务3】从微观角度描述氧化汞分解的过程。

 

 

 

学生思考

交流

表达

从一个化学反应迁移到其他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去解释问题,感受微粒观的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宏观现象联系模型来辩证思考的思维。

 

 

 

结尾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过程,了解了构成物质的2种微粒----分子和原子。希望同学们能透过事物的宏观现象,用微粒的眼光和思维来更加清晰的认识物质、认识世界!

学生回顾

引导学生注重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结合,培养科学观念。


9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起点。选用过氧化氢分解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为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理性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运用模型认识的方式开展开微观层面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化学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

2.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路径。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改变,通过一组实验将这一抽象知识具象化,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素养。分子与原子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认知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在各个环节中分别展示模型,观模--评模--画模,进阶利用模型来认知微观世界,使学生理解物质分类和变化的本质,建立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宏观--微观”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